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网校正文

庄惠芬: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教育

2022-01-10 20:35:50

1912年,比利时社会学家杜卜瑞尔在《社会关系》一书中说,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社会关系”。他把社会关系界定为“存在于两人之间,其中一个人所形成的某些精神状态及其所完成的某些动作,包括语言、情感等,须依据另一个人的存在以及与他的关系如何而定。”

杜卜瑞尔认定,社会实体的存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这类个体的互动关系,包括人的联合、接、适应、同化、协调、分离、竞争、对抗或冲突等。对于教育人来说,学校尽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但我们所有的教育生活其实都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

2017年,星河实验小学接手了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城乡结合部学校。领导说:从今天开始,你要从“欧洲”到“非洲”去了。

两所学校的差距,不仅有办学的条件,还有孩子们所经历的教育生活。之前,这所学校的孩子有很多称呼:外来务工子女、随迁子女、新市民子女,还有流动儿童。接手后,我称他们为“新移民儿童”,他们只是从别的地方迁移到这里,成为新的存在。

我们首先直面的是家校关系。我们发现,双方似乎永远存在着“三八线的交锋”,看不见彼此的交融,那么能不能通过一种关系的建构,一起抵达共同的地线呢?基于这样的想象,我们用了四年时间,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家校关系。

行线到坐标轴

用“家长夜校”重构价值影响域

2017年来到星河分校,老师们总说:家长不配合、家长不理解、家长不支持、家长不关心、家长不辅导,一长串的“不”……在老师眼中,家长素质较低、家校互动很少、学生惯也非常差。

如果始终用这样的眼光和心态去建构家校关系,那孩子们如何拥有美好未来?于是,我们决定主动打开家校之间的物理边界。一开始,大家建议是一个字“帮”,希望家长帮组织活动,帮检查作业,帮教育孩子。在这个帮的背后,老师“笑了”,但是家长却“跳了”,家长很抱怨,不断投诉。

我们意识到,家校的边界,不是一厢情愿的物理切割,而是先要形成彼此的教育共识,再来划分责权领地。经过二次讨论,大家提出开办“新父母家长学校”来改变家长的认知。结果,家长学校开班第一天,来了一群爷爷奶奶,孩子们的父母都在打工。一个妈妈说:我如果请半天假就要被扣100块钱,这是我们家几天的生活费。

于是,我们发了一份调查问卷,89.82%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办“家长夜校”。

很快,家长夜校就开张了。双周五晚上,夜校座无虚席,来的都是爸爸妈妈。不仅有家长,还有老师,不仅有大型会议,也有圆桌派;不仅有妈妈专场、爸爸专场,还有亲子专场,隔代专场。我们通过这一场“道”,改变了家长们的教育认知,双方达成了共识:

这一群孩子,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是新移民儿童、是城市的居民、更是社会的公民,家校双方不仅要尊重个体,也要引领孩子遵守社会契约、城市的规则,进而获得身份的认同。

我们的“价值定位”,是让孩子具有远大的志向,核心的追求,我们的“素养定位”是让孩子具备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格。最终,我们的育人目标就很清晰了,就是要培养新时代的当家少年,他有着担家之责、爱家之心、持家之能。

从家长夜校的螺旋桨,到协同育人的坐标轴,我们打开了家校的物理边界,靠了家校的心灵边界。同时,我们认为星河分校的孩子也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本部建立的33个FSC野外实践基地也向分校的孩子打开。于是,家校关系又从心理边界走向社会边界,学校不断打破分数的茧房,家长走出了内卷的剧场,而社会也打破了教育的围墙。

从枢纽站到环岛路

用“共生场”打开空间关系学

有一次家访,我拍下一张照片,看得心里酸酸的:孩子趴在床上写字,没有书桌,更不要说有书房或者放书的地方。回来之后我跟集团老师们商量,决定建设一批家庭图书馆,由本部家长与分校家长共建。

那个秋天,我们真的建起了100个家庭图书馆,孩子们拿着一摞摞的书、一起安装书架书桌,他们的眼睛放着光。2020年冬天,我们开启了第2批“100个家庭图书馆点亮一片星河”的行动。

家庭图书馆作为一个育人枢纽站,还需要有一个环岛路,开启五大行动:常青藤绿化家庭行动、新父母家长夜校、紫藤花亲子行动、橙风铃书香家庭行动以及红丝带家庭互助行动。本部家庭结对一位分校家庭,在这个城市,“新移民儿童”有了自己的朋友、伙伴与同行者。我们在分校建立了“绿化家庭的10个标准”,家校一起商讨哪些标准必须坚持,比如坚持阅读、陪伴以及与孩子一样热爱学、学会微笑等等。

2021年暑假,分校毕业生李元昊的妈妈写来一封信,她说两年前对语文老师的做法很排斥,后来孩子成绩提升了,作文提高了、自己和孩子的感情增进了,她要向语文老师说一声对不起。

她提到的语文老师叫孙晔隽,一开始班里只有一个家庭愿意开启“和大人一起读”项目,孙老师挨家挨户家访,买书送给家长,从一个到三个、十个、最后全班家长都愿意跟孩子一起读。两年后,班里的孩子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家长纷纷发来感谢信。孙老师从一个人的独唱走向了一群人的合唱。

那么,家长的育人能力是否已有环岛路了呢?

我们提出了星河分校家长的育人能力,从适应能力,养育能力,支持能力,合作能力这四个维度量身定制,形成了星河分校家长育人能力的建构。同时也在分校开设“家长时间银行”,由我们的义工岗位来积累时间经历,用家长学校的“学历”来积累成长。所以,星河的孩子毕业的时候有毕业证,家长也有毕业证。

2017年到2021年,变化的是家长的课程面孔。家长们第一次来学校做“晨光爸爸”“故事妈妈”时,我见到一位爸爸趴在走廊上,在一张纸上快速地写东西,尽管写得密密麻麻,也掩盖不了内心的战战兢兢。慢慢的,有的爸爸可以带着孩子们做创意气球的游戏了。到了2021年,家长们上课已经洋溢出自信和从容,所讲的内容有了格局和视野。

这四年间,改变的还有孩子们。孩子们表情、神态、着装、课堂呈现的模样,已经完全不同。四年的育人环岛路,涵育的是孩子们的精神气质。家与校的融合,我们越来越认同学校是美好事物的中心,家长和孩子要共成长,把全社会作为育人的资源,从找准定位、形成补位、促成归位三方面精准定位角色。如果用一个数字来形容家校的关系,那就是“3”:三维一体,三人成众,三人行必有我师。

从罗盘仪到导航器

用“品格BRT”打开育人世界窗

孩子们来到这个城市,他需要有一个罗盘仪,能够在这个城市适应,生活和生存。我们有没有让孩子们拥有导航器,打开他自己的生活和生长空间呢?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主题——“让新移民儿童学会适应”。我们从品格的培育来建构,形成“帐篷般”的组织,也就是“品格BRT”专列。“帐篷般”组织,意味着聚散灵动,便于打开“五个适应”:文化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学适应。

我们启动了“社区的朋辈圈”、“互助的学林”、“又一城体验营”、“家庭的共生场”,以及“一米阳光加油站”等项目来作为孩子们的导航仪。在“语言林”中,孩子们可以跟社区奶奶学方言,跟同学学说家乡话,孩子们来自15个省份,有8个民族;在“交往林”中,不同年级,不同校区,不同班级的孩子可以互访交往。

在“生活林”中,家长带领孩子学做12道菜。疫情之下,我们在分校建起了“家庭创想实验室”,家长跟着孩子一起建立科学、艺术、数学、人文等创想实验室,让孩子宅在家里也可以美好成长。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星河分校的爸爸妈妈们都成长起来。很多孩子给爸爸妈妈发奖状,颁奖词很多:爸爸是最佳的辅导员,我有一个最棒的爸爸,我有一个了不起的妈妈……

在这一片星河里,我们以成长为核心,让家庭、教师、家长的教育认知不断叠加,形成了一种教育的漩涡力量,把所有关乎儿童教育的元素都席卷起来,形成了一个信用飞轮,产生了无穷的教育力量。

如果这样的家校关系,要用一个数字来表达,那就是0.618,最美的黄金分割点。无论是亲子关系,家校关系还是我们的朋辈关系,都始终那么明亮,那么温暖,那么富有创造。我想,教育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相关变量都会彼此交织,这种关系的集合,就是育人的生态。

关键词: 什么样 庄惠 关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