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小学特色学校课程体系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成果推介——无棣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团队
有这样一个有聚力有情怀的县域学科教研团队,他们基于县情、师情、学情,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突破教师成长瓶颈,用四年坚实的步伐,不断自我革新,走出了一条“备”有方法,“教”有方向,“学”有深度,“思”有价值,“评”有促进的“五问·五动”深度教学之路,成为县域高效课堂建设的有力支点。这个团队是无棣县小学数学教研团队。
循“问”之道,创“动”之学
——无棣县小学数学“五问·五动”深度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基于县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深悟当前教学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剖析县域师资状况及影响课堂教学发展的阻点和困点,无棣小数团队积极探索一种全县小学数学教师易接受、易理解、易操作、易走心的教学实施路径和课堂思考模式。自2017年,在山东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深度课堂建构研究》的结题成果梳理过程中,初步形成“问·动”雏形。经过一年的实践摸索,酝酿修改,于2018年提炼形成小学数学“五问·五动”深度教学模式。又经过了四年的实践运用,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并逐步形成“五问·五动”深度教学体系。
一切为学,全程育人
小学数学“五问·五动”深度教学模式主要体现“问”和“动”两个维度。“问”,指向于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可以是“师问”或“生问”,从关注“学生本质——学科本质——学习本质——发展本质”,逐步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动”指向于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努力实现从学生充分的感官参与到深度思维的学习成长过程。小学数学“五问•五动”深度教学(logo如图),本图创意为:五个挥动手臂的儿童合围在一起,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活动,快乐地向中心聚拢,其中“红色中心点”代表的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组成儿童的每个“小水滴”同时又代表着“五问”,不断地推动儿童向中心进发。
“五问”即“创问——探问——明问——拓问——思问”五个基本教学环节,主要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再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层级化解决问题,逐步明晰问题,深入知识本质,创建学生思维场,从而实现深度课堂建构;“五动”即“看”、“说(问)”、“听”、“思”、“做”五种基本活动方式,主要是通过各个环节“核心问题”的引领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参与学习,使学生积极地“动眼、动口、动耳、动脑、动手”,从而实现“看”、“说(问)”、“听”、“思”、“做”五种基本活动方式的高效度实施,最终指向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在有效度的“动”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科育人的目标落实到每个教学细节中,实现全程育人。
在“五问·五动”的课堂中,教和学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整体。根据阴阳两极的原理,在图中,中间蓝色区域代表教师的“教”,绿色区域代表学生的“学”,根据五问的教学发展进程, “教”的面积从上至下面积越来越小,而“学”的面积从上至下面积越来越大,充分彰显了“五问·五动”教学的动态渐进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和素养提升。四条实线箭头连接五问,整体推进,最后虚线箭头表示要延伸到下一个循环,呈现出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每一问,又通过细线连接到主要“动”点,互为主体,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提升。“五问五动”深度教学关系图如下:
问动结合,深度建构
小学数学“五问·五动”深度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及实施路径,如下:
(1)创问,即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抓学生认知冲突点。该环节是学生思维的萌芽阶段,基本实施路径为“创境—激活—生问”,学生的主要活动包括“看—说—听—思—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认知冲突,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探问,即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抓学生学习兴趣点。该环节是学生思维的拔节阶段,基本实施路径为“问题—要求—探究—交流—总结”,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为“看—思—做—说(问)—听”。确定明确的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提出简洁具体的探究要求,学生边思考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激活学生个体性的思考。然后呈现学生的探究成果,展示交流,找准思维拔节点,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思维认知。
(3)明问,即深度质疑,明晰问题——抓学生学习本质点。该环节是学生思维的簇生阶段,基本实施路径为“问题—思辨—明晰—关联—结构”,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为“看—思—说—问—听”,本环节立足于进一步探究“为什么”,通过对比已学,质疑新问,进一步开展学生间的深度质疑,交流完善,说理明理,悟其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4)拓问,即拓展应用,延伸问题——抓学生知识应用点。该环节是学生思维的固本阶段,基本实施路径为“应用—内化—寻疑”,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为“做—说—看—听—思”。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不断内化知识,并及时发掘运用中暴露的错点、疑点,生成需要思考的释疑性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点、堵点。
(5)思问,即创造反思,生发问题——抓学生方法梳理点。该环节是学生思维的升华阶段,基本实施路径为“收获—方法—问题”,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为“说—看—听—思—问”。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所学,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埋下数学思想及方法的种子,并激发新疑,提出新的想研究的问题,带着新问和方法走出课堂。
总之,小学数学“五问·五动”深度教学模式是一种在“问题驱动”和“深度教学”两大核心理念共同支撑下的“师助生主”的教学模式。通过问动结合,以问促动,以动促学,以动促思,相互滋养,共同促进,全力打造一种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深度高效数学课堂,以达到教师能力提升和学生素养发展的双重目标。
着力实践,成果丰硕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小学数学“五问·五动”深度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备—教—学—思—评”的体系化建设,引领全县小学数学教师 “如何备”“如何教”“怎样学”“怎样思”“怎样评”五个维度转变认识,提炼方法,提升能力。逐步向“备”有方法,“教”有方向,“学”有深度,“思”有价值,“评”有促进的“真教学”迈进。
一、备有方法——形成了“五步备课法”
在指导团队备课的过程中,针对参与教师的思维打不开,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分析思考,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等问题,为突破备课瓶颈,经过备—磨—思的课例研究过程后,逐渐形成“五问·五动”深度教学之“五步备课法”。即:目标细化(确定本环节要落实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衔接经验(本环节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问题驱动(本环节要生成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学生五动(本环节学生经历哪些学习活动?)——实现发展(学生的素养发展点是什么?)
“五步备课法”,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条思考线索,同时为学校集体备课的研讨提供了基本遵循。由此引领教师渐渐学会了如何对标课标,如何阅读教材,如何关注学生,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推进课堂,如何思考效度,教师的备课分析不再是教案的照搬和板块的堆砌,而是能够基于目标要求,抓住内容要点,提炼核心问题,明确环节目标,研究学生活动,实现学生发展,对促进教师的备课能力和课堂效率有很明显的效果。
二、教有方向——形成“核心问题五步提炼法”及大问题教学路径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是直指数学本质,涵盖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问题。只有好的“核心问题”才能够调动和组织学生进入板块式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比较大的空间里进行思维活动,使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都能获得更高的达成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课堂中的“问题”多而浅,杂而乱,思维含量低,思维空间小等现象,提出了“核心问题五步提炼法”,由此,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关注学生深度学习,精准提炼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在核心问题提炼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大问题、大格局式教学路径。教学时,以“核心问题”为导向,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步步分解问题,从而形成层级化“问题”贯穿五问各环节,通过“五问”促进“五动”,让问题的驱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数学课上把思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建构学生主体性数学课堂。
三、学有深度——形成“五问·五动”深度教学之“五步自主学习法”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自主学习方法缺失,依赖教师,不能灵活思考问题等现象。总结形成了“学生五步自主学习法”,即:自主生疑—自主分析(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反思—自主内化。自主学习法是“五问·五动”深度教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更利于“问”的促进,“动”的实现。
第一,自主生疑:提供素材、创设情境、留足空间。在原来“创问”的要求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生疑、主动生疑。
第二,自主分析:分析经验、强化连接、充分表达。在原来“探问”的基础上,增加引导学生借助经验进行自主分析,对接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自主思考后先初步获得新理解新认识,感受到探索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第三,自主探究:紧抓问题、提出要求、互助发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等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第四,自主反思:深入本质、找准联系、打通思维。为使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结论找到更深的落地点,需要深入挖掘知识本质,再寻反思点,帮助学生打通联系,提炼本质,深化思维。
第五,自主内化:灵活应用、深度理解、沉淀方法。知识需要通过实际问题作为载体内化于学生的内心,设计可以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便于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内化和提升。
四、思有价值——形成“2+1+3”观课模式及学生学习力观课量表
课后反思是指执教者或观课者在教学实践后,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为引领教师多角度反思教学,在反思中探索课堂的改进策略,针对教师在课后反思中的弱点和盲区,提出了“五问·五动”教学之“2+1+3”观课模式,即:通过课堂细观察,捕捉小镜头,找2个亮点、思1个问题、想3个策略,来激发教师的观课主动性,帮助教师真正走进课堂,深度反思教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评与改,提高教师的课堂反思能力。
观课中观什么呢?通过再次调研,确定了“五问·五动”教学之学生学习力的观课研究,并制作了系列量表。本量表分为“看之思”、“听之思”、“说之思”、“做之思”、“思之思”五个方面,分别从动点采集、学生状态、参与程度、学生变化点、学生差异分析、策略梳理等方面开展观课并做出分析。
五、评有促进——形成了学生素养发展三维评价体系
根据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认识模糊、定位不准、深度不够、评价不足等问题,结合当前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要求,研究制成“五问·五动”深度教学之学生素养发展“三维”评价体系。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知识建构”相当于评价系统的“骨胳”,“思维发展”相当于评价系统的“神经”,“数学情态”相当于评价系统的“肌肉”。该评价体系主要是引领广大教师思考教学的效度分析该关注什么,怎样做到既关注学生的外部表现,又关注学生的内部发展,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共同助力学生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