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下午,一场特殊的调解在蛟川街道“乡音”普法调解室内进行。现场利用“共享法庭”,让调解员、律师、法官齐聚一堂,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司法便民服务。
原告陈阿姨与被告某公司此前系劳务合同关系。去年4月,陈阿姨在工作中受伤,双方就赔偿产生纠纷,陈阿姨起诉至法院,案件交由蛟川街道“乡音”普法调解室进行诉前调解。
调解过程中,原告一方情绪激动,乡音调解员与协助律师做着双方的思想工作。来自河南的乡音调解员党中印以外乡人共同的语言、乡情对陈阿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陈阿姨已经退休,与公司的合同属于劳务合同,因此无法使用工伤鉴定,而是属于雇员因履行职务受到伤害,适用人身损害赔偿中的有关法律规定。”协助律师也给出法律条例上的支撑。此次调解过程,还利用“共享法庭”连线法院法官万婷婷。万婷婷针对事件提出了更符合法律标准的意见,让矛盾双方直接对话法官,让他们对事件在法律上的定性更为了解。
“谢谢法官、调解员还有律师们的热心帮助,为我们提供法律上的便利。”陈阿姨表示。虽然当天就赔偿金额问题双方仍未协商一致,但涉事双方对便捷的司法服务连连点赞。
据了解,“乡音”普法调解室于2020年10月成立,乡音调解员的作用就是用乡音、乡俗、乡情及时化解新镇海人的矛盾纠纷,此次携手“共享法庭”是调解室打造诉调对接新模式以及“一站式”司法便民服务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