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拳痼疾动真碰硬,查处大案有腐必惩,整肃作风担当作为,廉政教育春风化雨……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在省纪委监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狠抓监督促落实,惩治贪腐治顽疾,交出了一份正风肃纪反腐的高质量“精彩答卷”,让八婺大地清风正气更加充盈,政治生态持续向好,为“崛起浙中”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强化政治监督
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2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永康,纪检监察机关闻令而动、主动作为,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吴燕第一时间带队到达现场督导核酸检测、封控措施、物资调配等工作部署落实落细,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
这是市纪委市监委强化政治监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加强疫情防控“大战大考”监督检查,建立市县联动督导体系,创新溯源双查机制,轮动式高频次开展督查,累计发现问题5.5万余个,推动整改5.4万余个,追责问责1186起1829人。
监督服务发展大局。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密结合实际,围绕“重要窗口”建设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开展“清风护航”系列行动。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实地检查扶贫项目1067个,走访低保户6.4万余家,查纠问题862个,处理党员干部610人;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稳”“六保”、粮食购销等领域开展专项督查,查纠问题352起367人,推动一批疑难复杂问题得到集中化解……
政治监督有没有效果,关键还要看责任压得实不实。市纪委市监委着力推动政治生态综合监测评估工作,深入落实“四清单”“两档案”“两报告”等制度,全面掌握各地各部门政治生态“健康状况”,常态化对各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政治“精准画像”,将政治监督成效转化为净化政治生态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责任。五年来,94个党组织、825名党员领导干部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受到党内问责,其中197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市委、市纪委督促指导东阳针对近年来发生的系列腐败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实施政治生态净化修复方案,推进5个方面30项整治行动和防范措施,当地政治生态得到根本好转。
深化政治巡察是政治监督的关键一环。五年来,金华市委巡察工作经历了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构建起市县一体、规范高效的巡察监督格局,一系列数据体现出成效:市、县党委实现对4062个党组织巡察全覆盖,共发现问题57806个,移交问题线索1273件,立案查处1325人;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形成巡察建议书43份,充分发挥以巡促治作用;对14个系统开展联动巡察,对100个村社开展巡察“回头看”。
一体推进“三不”
深化标本兼治
东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施侍伟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金华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申屠福华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武义县委原常委应国武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兰溪市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乐华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五年来,八婺清风公众号权威发布一个个有关审查调查的消息,彰显了惩治腐败脚步一刻不停的决心。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高压惩治强化不敢腐,五年来,共处置问题线索73790件,立案12863件,处分12129人,移送检察机关297人,挽回经济损失7.2亿余元。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86.8%。其中,查处县处级干部101人、乡科级干部573人,同比分别增长129.5%、41.5%。
聚焦重点问题,开展集中整治。针对近年来查办一系列职务违法犯罪案件中发现党员干部“违规借贷、违规持股、低价购房”和“一家两制”利益冲突的问题,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三清理一规范”集中专项行动。聚焦人防、供销、国企、金融、政法、粮食供销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坚决严厉打击,保持强大震慑。
以案促改,深化标本兼治,着力构建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在查办市政府副秘书长、多湖中央商务区党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陆峰案件后,结合房地产领域规划审批环节主要廉政风险点的分析报告,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发送了纪检监察建议书,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内控制度。
深化警示教育,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事,推动党员干部把不敢腐的敬畏转化为不想腐的自律。“看着曾经熟悉的面孔,如今却成为反面典型,既让人痛心,又催人警醒,教育意义深刻,特别有震撼力、说服力。”五年来,市纪委市监委共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庭审旁听警示教育活动20余项;编印《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系列警示教育读本,制作《蜕变》《失守》等警示教育片60余部,八婺清风“一馆一刊一网一微”主阵地累计受众达900余万人次……在纪法威慑和政策感召下,全市有99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356人主动交代问题。
纠“四风”树新风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2019年,一张小小的“烟票”,在东阳、义乌等地掀起一场整治风暴。“烟票”虽小,背后暴露的却是“四风”和腐败问题。
五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对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等问题露头就打、寸步不让,对违规公款吃喝、私设“小金库”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对歪风陋习和隐形变异问题反复敲打,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90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2476人,同比增长22.3%,不断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以前去医院看病做检查,换家医院又得重新检查一遍,有些医院还得排队等,很麻烦。”在市中心医院挂号看病的王女士讲述了自己的就医经历。通过市纪委市监委牵头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难问题专项治理,6家市直医院和39家基层卫生院实现检查影像共享。王女士在手机端就可以查看报告和影像,医生也能在诊间调取她近期在其他医疗机构的原始影像,不需要再重复检查。
一项项便民措施落地的背后,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有力护航。2021年,根据省纪委省监委部署要求,市纪委市监委会同14家市直部门,在全市开展15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全年轮动式开展督导检查168批次,及时解决群众烦心事。
紧盯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大力整治。五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1623起,处理2329人,党纪政务处分1253人,特别是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了东阳陈元宝恶势力犯罪集团、武义杨伟祥黑社会性质组织等黑恶势力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354人,其中县处级15人,乡科级101人,移送检察机关53人,获得了基层群众的真情拥护。
而反复出现、普遍发生的“四风”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在制度建设上促规范。2019年以来,针对稿费发放、公款存放、往来款清理等敏感问题,联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制定财政性资金动态监管闭环工作机制;针对公车管理监管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在全省率先建立公车全覆盖源头管理制度。
深化体制改革
全面提能增效
事业因改革而兴,发展因改革而进。浙江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根据省委统一部署,2017年4月18日,市监察委员会正式组建完成。随后,全市9个县(市、区)同步组建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通过改革重塑工作流程、厘清职责关系、建立协调机制,确保纪委监委履职更加高效。”市纪委市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五年来,市委先后召开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会议5次,制定规范监察业务运行流程等制度16项,调整完善监察文书90类……持续为纪法贯通、法法衔接铺设制度轨道。
在重塑制度的同时推进改革向基层延伸,推动县(市、区)监委向147个乡镇(街道)全面派出监察办公室,在全市3250个村社成立监察工作联络站,打通了监察监督“最后一公里”。在实践中,市县两级纪委监委用好用足《监察法》赋予的调查措施,共对221名被调查人采取留置措施,充分彰显监察体制改革的优势效能。
“得益于持续深化改革,2021年,我组共处置问题线索49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7人,比2020年同期增长200%。”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徐强说,“这效率在以前不可想象。”
金华从2017年开始,前后经历了三轮改革,对派驻机构布局逐步优化调整,市纪委市监委派驻(出)机构由原先的32家合并为21家,监督市直部门单位113家。全市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发现处置问题线索3900个,立案506件,进一步凸显“派”的权威、“驻”的优势。
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金华在全省率先建立“室组地”融合监督工作机制,整合运用市县乡三级监督力量,深度融合“四项监督”,推动各类监督从“有形”到“有效”的结构重塑、效能迭代实现,各项监督同向发力、同增质效。
数字化改革是融合监督的推进器。在全省部署推进数字化改革之际,市纪委市监委不断探索数字赋能监督,总结义乌“清廉钉办”在村级事务公开的前期探索,吸收武义“后陈经验”平台的有关做法,建设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理念,持续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