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网校正文

婺剧界元老级作曲家陈崇仁:整理侯阳高腔,功莫大焉

2022-03-02 16:27:42 东阳市人民政府

不久前,东阳婺剧团成立70周年,举办了演唱会。其中的侯阳高腔《米兰敲窗》唱段令人别开生面:其唱腔和旋律,迥异于平时耳熟能详的乱弹、徽戏、滩簧,古色古香。婺剧团原当家花旦齐灵姣介绍,侯阳高腔是正宗的东阳“土特产”,得益于当年的陈崇仁等老前辈大力挖掘整理,所以现在依然能在舞台上精彩呈现。

今年92岁的陈崇仁是东阳婺剧界元老级的作曲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挖掘整理出一批侯阳高腔的剧目。前段时间,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平协助下,陈崇仁出版了《浙江婺剧侯阳高腔研究》,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侯阳高腔的视角,功莫大焉。

20世纪50年代,陈崇仁毕业于杭州师范音师科,是那个时代凤毛麟角的中专生。当年为了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抢救婺剧文化遗产的指示,东阳县委领导委派他配合老艺人整理侯阳高腔,可谓慧眼识珠。从1961年开始,陈崇仁和胡梦兰等老艺人相互配合,吐录整理。后3年,陈崇仁殚精竭虑,凭着过硬的专业水准、全面的艺术视野和素养,以一己之笔力,整理出15个大戏和9个折子戏的剧本和曲谱以及百余个曲牌,可谓功德无量。当年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随着老艺人相继谢世,加上从1964年开始大演现代戏以及不期而至的“十年动乱”,则侯阳高腔必将濒临灭绝。

这些年来,陈崇仁致力于对侯阳高腔的考证和研究。他从侯阳高腔的源头、名称以及音乐特点、唱腔结构到曲牌情况和乐队伴奏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和细致的叙述,对前朝相关典籍旁征博引,腹笥宽敞可见一斑。而他那“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治学信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侯阳高腔历史悠久,源头可以上溯至宋元南戏,但被所谓的士大夫打上“文辞俚俗,格律粗疏”的标签而难登大雅,在民间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细读陈崇仁抢救的侯阳高腔曲谱,却觉得清雅气息扑面而来。比如《合珠记》中“四朝元”唱段,大处落墨时放中有收,小处雕琢得层次细腻乃至妙到毫端,恰到好处的帮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推波助澜之效——这个水准的旋律,比之昆曲亦不遑多让,何言粗疏?

侯阳高腔的剧本,也许有一部分是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艺人创作的,但瑕不掩瑜。陈崇仁整理的《黄金印》中“投魏”唱段:“已过山外山,又经岭后岭,一山未尽一山还,百里程无半里平。”寥寥数语,道尽苏秦长途跋涉的艰辛,读来满口生香。不客气地说,“文辞俚俗”,分明是一叶障目夜郎自大的书蠹随意给侯阳高腔扣的帽子。

说起婺剧高腔,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江和义的丰功伟绩。他吐录的36本西安和西吴高腔极大地丰富了婺剧的成色,国家也给了他相当的待遇和地位,推举他担任文联副主席,甚至周恩来总理也说有机会要去拜访他。陈崇仁抢救了侯阳高腔15本大戏和9个折子戏,和浙婺的36本高腔相比,轻重不分彼此,都是婺剧的无价瑰宝。然而,“十年动乱”中,陈崇仁“木秀于林”,被揪出批斗不说,他记录的侯阳高腔资料也被抄走,倒在垃圾坑里准备次日焚毁。他于当天半夜悄悄在垃圾坑里找回,并和“造反派”们斗智斗勇,最终让高腔资料安然无恙地留到了现在。

“救还是不救?若不救,即将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如若救,非有铤而走险以至于不惜代价的精神不可。”书中,陈崇仁以平静的口吻叙述了当时思想斗争的过程。那时的他肯定想到了,一旦被发现,轻则骨折筋断,重则次年此日就是周年忌日!但凡关注和经历过那段不堪岁月的人,都能明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他走向垃圾坑,把破壁残灯零星碎月留在身后,准备舍身成仁的悲壮,至今令人泪目。

回首往事,年高德劭的陈崇仁戏言:“向唐明皇报道时,能如数交上这一笔良心账了!”今人唯有光大侯阳高腔艺术,方能不负此番苦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