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网校正文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丽水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022-03-10 16:25:41 丽水市人民政府

“每月1830元的低保救助金,让孩子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我心里踏实,干活也利索,每个月挣的工资也更多了。”五年前,因丈夫去世而陷入生活困境的莲都青岗村村民聂丽萍被纳为低保对象,并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从事来料加工、发展禽类养殖,“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一是“富裕”,二是“共享”。无论增进富裕还是促进共享,社会保障制度都担当重要职责。去年7月1日,丽水再次调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85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910元,进一步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机制 动态调整惠民生

2021年7月1日,丽水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成为缩小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更加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解决三大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以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手段和路径,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加均衡、更可持续发展。

回顾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的改革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丽水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结合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切实提高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动态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如同编织了一张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心里充满温暖。

66岁的低保户毛昌放对此深有感触。毛昌放家住庆元县左溪镇,为了增加收入,他在当地政府产业发展项目的帮扶下种起了食用菌,去年种的2万段香菇净挣1万元。但由于年事已高,毛昌放的身体已不允许高强度劳作,今年他不得已放弃了香菇种植,“好在我们一家的低保救助金从2176元涨到了2832元,‘托’住了我们的基本生活。”

在丽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曾经历过一次重大改革。从2006年起,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低保标准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50%确定。2015年之前,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基本上每年都进行调整提高,低保标准也随之相应每年调整提高。

“但2016年至2019年期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只在2017年12月调高了一次,由1530元调为1660元,如果低保标准仍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不进行适当调整,很可能无法充分、及时发挥低保对基本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市民政局社会福利救助处副处长王伟军说,基于此,对原有低保调整机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从2020年8月1日起,我市低保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脱钩,与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挂钩,低保标准在全市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35%之间确定。

兜底保障 民生政策暖民心

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高的这个月,聂丽萍像往常一样收到了市民政局发送的短信提醒:“您的账户2021年7月,柜面存入生活补贴1830元。”聂丽萍算了算,从2017年3月至今,她和孩子享受的低保救助金,从原先的1350元提高到1650元,现在又提高到1830元。

这次调整,让聂丽萍面对生活中的艰难时底气更足了。“失去丈夫,家庭收入没了来源,我以为生活要垮了。”聂丽萍曾是家庭主妇,丈夫的意外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孩子年纪还小,生活重担全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当聂丽萍觉得前路渺茫时,村干部来到她家了解了详细情况,并向她讲解了丽水低保救助金民生政策以及申报低保的流程。“村干部耐心帮我收集整理了申报低保户所需的各类材料,没过多久就过审了。”聂丽萍告诉记者,这笔钱就像及时雨,帮助她一家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也让她重新找到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如今,除了领取低保救助金,聂丽萍通过来料加工能挣到1000元左右的“月薪”,与此同时,她还享受政府的产业补贴发展起禽类养殖,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现在我们一家人衣食无忧,我也会更努力挣钱,尽早让为我兜底的钱用于帮助其他处于困境的人。”

聂丽萍的生活变化,是丽水着力改善民生、强化兜底保障的一个缩影。对于低收入群众来说,社会救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真正解了燃眉之急,更为他们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平缓过渡期。

家住金苑新村的陈女士今年76岁,她的儿子因患尿毒症而成为低保户,孙子因在读大学尚无经济收入也被一同纳入。由于儿子生病,家庭也失去了经济收入。“2018年,社区、街道干部发现了我们的难处,为我儿子申报了低保户,从此看病花销大大减少,也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虽然陈女士的儿子因病去世,但回想起过去的日子,陈女士仍满怀感激:“要是没有低保救助金,我们家早垮了,是政府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去年9月,陈女士的孙子领到了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后,立即主动申请退出了低保,“有了稳定收入,没有了生活压力,日子真是一天天好起来了。”

产业帮扶 打开群众致富门

在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的基础上,共同富裕所要求和侧重的是保障每个人都有获得能力和提升能力的平等机会、向上流动和全面发展的平等机会。因此,丽水十分注重鼓励低收入农户因户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通过个人努力增收致富。

翻看春节期间售卖家禽的账本,庆元县岭头乡村民叶惠新非常满意:“去年刚从事家禽养殖,11只鸭子卖出了1千多元,每只鸭子还能享受政府30元补贴。产业帮扶让我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日子更有奔头了。”

叶惠新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发的低保救助金、春节期间卖鸭子的钱,他都存下来了,为接下来买鸭苗和饲料“多攒点钱,争取今年养得更多。”

除了叶惠新,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张村村低保户雷岳龙最近也同样心怀喜悦。回顾过去两年,雷岳龙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家养土鸡越卖越畅销,儿子也顺利考上了浙江大学。

雷岳龙今年55岁,因肢体残疾被纳入低保,身残志坚的他坚持养鸡增加家庭收入。2020年,景宁开展低收入农户创业联盟行动,县域范围低收入农户经认定后可自动成为创业联盟成员,县域内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及个人可申请加入创业联盟成为帮扶主体,免费向低收入农户提供种苗、笼舍、技术指导、就业岗位等,并统一回购农产品,以帮扶低收入农户实施产业增收项目,并依情况对帮扶主体进行适当资金补助。雷岳龙当即申领了200只鸡苗,全部放养在自家竹林里。

由于有多年养殖经验,雷岳龙养出的鸡质量上乘,深受市场青睐,“一年下来至少能挣3万元,再过不久,2022年度低收入农户创业联盟行动又要启动了,我打算再申领300只鸡苗,把养殖规模扩一扩。”

当问及为什么如此勤恳时,雷岳龙坦言,增收只是他个人发展计划的第一步:“我的目标是致富,当然不能总靠政府伸援手。2022年,我也得努力迈上共同富裕的路。”

记者手记

要“输血”更要“造血”

下好促进共同富裕这盘大棋,“提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胜之要。

作为居民收入二次分配的重要一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理念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不谋而合,即提高全体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机遇。因此,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改善民生,直接关系到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感受和共同富裕的成色质量。

“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观点已在丽水形成共识。2018年,我市全面实现县(市、区)域范围内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消除了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保障上的差距;2020年,丽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850元;2021年,再次提高到每人每月910元……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让民生得以“兜底”,而当低收入群体实现基本生活无忧后,便能在政府的帮助下,投入更多精力逐步形成、强化自我“造血”能力,通过个人努力过上幸福生活。

当然,打赢“提低”这场硬仗,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也必须形成遵循科学规律的方法良策,以此更有力地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近日,有关部门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21年,缙云县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居浙江省山区26县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8元,同比增长17.5%。数据的背后,既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兜底,也有产业帮扶的支撑。

聚焦劳动增收能力强的低收入农户,缙云实施“菜单式”产业发展、小额信贷、“雨露计划”,推出公益岗位、来料加工等项目,打好产业开发、技能培训、金融扶持等增收组合拳,实现“输血”助农、“造血”强农。2021年累计扶持“菜单式”产业发展项目3150个369.1万元,惠及低收入农户2008户。

从社会结构看,只有推动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增收,才能让更多人向中等收入群体流动。“提低”的源泉涌流,“扩中”才能草木丰盈,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低”的领域倾斜和集聚,让更多低收入者不断向中等收入群体靠拢,共同富裕的梦想定能在这样的过程中照进现实。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