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网校正文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市交出“集中供养”答卷

2022-03-24 16:12:34 慈溪市人民政府

“奶奶,今天的菜你觉得怎么样?合胃口吗?”“大爷,医生说了,你这段时间只能吃清淡的食物。”午餐时间,位于横河镇的城区社会福利院里,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用餐,工作人员仔细地叮嘱着,气氛一片融和。

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进而实现“浙里长寿”,我市交出了一份“集中供养”的答卷。据统计,我市目前有280名60岁以上的特困人员在三家公办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其中,80岁以上老人75人,90岁以上老人21人,当前年龄最大的为95岁,近三年来特困集中供养人员平均寿命达到81岁。

“受传统养老观念和支付能力限制,长期以来,老年人到养老院集中养老比例较低,其中特困老人的集中供养更是一个难题。”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2012年以前,我市特困人员都分散在各镇敬老院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仅43.36%,而集中供养也存在硬件、软件上的短板。一方面,镇级敬老院普遍存在规模小、床位少、设施差、管理落后的情况,安全隐患突出;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的意识薄弱,服务能力不专业、不规范,特别是对失能失智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照护水平更是低下。

为了提高特困人员的供养保障水平、引导各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2006年开始,我市就超前谋划,先后出资近亿元,在中心城区横河镇和市域北片分别建成了两家市级社会福利院,共有养老床位740张。2012年,将极大部分散居和在各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的584名特困人员集中到以上两家公办社会福利院和新浦镇社会福利院,并进一步明确了特困人员认定标准、供养规范、供养职责、特困人员财产权益、市镇村三级专项供养经费保障等问题。三家福利院在统一供养标准、服务标准,配足护理人员的同时,还与就近医院建立了医养合作关系,成立了内设医疗机构,有常驻医生、护士提供医护保健。在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娱乐、医疗护理等保障下,目前我市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率达到了98%。

与此同时,我市累计投入近亿元,支持各镇通过改造提升、扩建重建等方式,助力腾空的敬老院脱胎换骨、重获新生,并以公建民营的方式引进第三方进行专业化运作,做到服务价格备案和公示,确保为我市老人提供住得起、养得好的养老服务。“这一转型满足了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养老服务水平提升。”新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善特困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是实现全面小康、共富共美的兜底任务之一。”该负责人表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模式不仅使特困人员享受到了最大的福利,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筑起了“浙里长寿”的坚实底线。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