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的大堰镇谢界山村,终年郁郁葱葱,小溪由南而北穿村而过,在村中心两条溪流汇集处,村大会堂静静地伫立在那儿。
“这里原来是村办五金厂,不少村民在里面做过工。”村里的老人回忆道,五金厂2006年搬走后,大会堂一空就是八年。2014年,村里计划将此处拆除,时任村委会主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陆宝法却建议将其保留。“这里承载了村民的回忆,与其拆掉重建,不如想办法加以利用。”保留下来的大会堂外形照旧,里面却“脱胎换骨”。走进改造后的大会堂,古朴典雅、时尚敞亮,新与旧和谐交融,可以在书吧坐下来静静阅读,也可以体验古法酿酒工艺。已经“50多岁”的大会堂集党建学习、酒产业体验、博士工作站等功能于一体,成为谢界山的文化传播中心。
像大会堂这样的“沉睡资源”,村里还有很多。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谢界山保存的民居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外还有三处典型的清代院落。村里常住人口只有160余人,老学校、古民居、四合院、宅基地甚至农田无人打理,在岁月侵蚀下日渐荒芜。通过前期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摸底调查,村里累计梳理出闲置用地10余处,计土地面积14.5亩、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如何利用这些闲置资源,培育新动能以激活乡村振兴因子?谢界山先从产权寻找突破口。
对有意向出租出售的闲置农房、宅基地,村集体统一购入使用权,按照面积、质量等给付租金。回租过来的农房、宅基地再出租给项目投资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当下,村子里三户闲置的老房子、一亩宅基地正在热火朝天地整修,这里将被改造成咖啡屋,成为乡村旅游产业的休闲配套设施之一。“闲置老房子可以得到修缮和改建,还可以拿到一笔租金。”村民乐呵呵地算了这笔“好账”。通过产权流转,唤醒“沉睡资源”,为引入文旅项目获取了“存量空间”,谢界山村拓宽“美丽经济”转化通道,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互利共赢。
从“空心村”到“民宿聚集村”,这样的美丽蝶变得益于谢界山不断对沉睡资源有效盘活和改造经营。“尊重既有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肌理,始终坚持在保留底色的基础上彰显特色,推动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业态协同发展。”村庄的变化让陆宝法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充满干劲。目前,村里已开业民宿两家,在建高端民宿综合体项目3家,合作洽谈1家,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余元,解决低收入群众再就业15人。
下一步,谢界山将持续开发亲子农田、咖啡馆、农庄、棋社等项目,唤醒老屋、山林、田地、农特产等资源。“我们还要不断改善村庄环境和配套服务,引进更多项目,并积极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陆宝法表示,村里的环境美起来了,村民的口袋也要鼓起来。